大熊趣闻

微信运营营销时代如何正确的分析数据

2020-09-02 17:37:24 Metinfo 118

微博时期的粉丝量到了移动端,同样成了不少人权衡该微博、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主要价值之一,很多人会以为粉丝量到达一定数目之后会很厉害。

而公众号运营者自己则以为,自己的订阅量到达XXX万,完整超越某报纸或者杂志的发行量,于是,美其名曰,能够丢掉报纸、杂志、电视机了,看我的微信公众号多凶猛,阅读量比他们多的多。

无论是对方还是公众号运营者本身在这里都疏忽了一个问题,即粉丝精度。所谓粉丝精度,指的是关注某媒体或者自媒体号的用户,与该公众号的匹配度。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该粉丝对订阅的媒体号的忠实度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该订阅号所能影响的有哪些人。

“量”和“量”的不同

这里指的两个“量”是数量和质量。数量是大家所关注的,但是质量呢,又有几运营者会真正关注这个问题呢?

是有几万以至几十万的粉丝,但是这些粉丝的质量度如何?是今天关注了明天又取消了,或者仅仅订阅你的公众号以后就取消关注,或者只是看看你公众号的标题,要么五秒钟看完你花一天时间写到吐血的稿子?

从质量上来说,我不以为能有几运营者的高质量粉丝破万的,至少和传统媒体的那些用户们、粉丝们相比,相差甚大。数量并不代表质量高,一百万的草根号并不在少数,但是能直接转化为效益的,能有几呢,1%还是2%呢?

“谁”和“谁”的不同

两个谁指的是,媒体公众号所影响的对象,详细是哪些人。报纸、电视台、杂志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订阅者、微博粉丝所影响的人是不同的,订阅者、粉丝区别也甚大,一个掏20块钱买本杂志的粉丝和随时会取消关注的粉丝精度肯定会千差万别。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者所影响的用户群体的年龄、地域属性、性别、性格等都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单纯从订阅者的数量来定义所包含有媒体属性产品价值的存在,这是很愚蠢的表现。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不少经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当做媒体或者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或团体。

和急躁的移动互联网一样,当一切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呈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吼叫而过的时分,这些个人以及团体也以残暴式的方式席卷整个移动端。


切勿进入逃避性掩耳盗铃的怪圈

无论是广告投放者还是与外人交流,市场上追求的都是粉丝数量。作为运营者本身,是没必要进入这种“逃避性掩耳盗铃”的怪圈,你有几粉丝,仿佛很了不起似得,这局部粉丝受你的控制么?你肯定你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影响到他吗?

能影响到的这局部粉丝,才是最终的基本,否则,只是自己对着微信的墙壁掩耳盗铃逃避而已。